

“放管结合,才能管出公平、管出效率。”这句对市场治理的判断,在网约房行业尤为贴切。
2024年中国民宿市场规模达422.7亿元,国内旅游56.2亿人次的流量里,不少人选择了网约房。
但杭州西湖边的居民楼里,吴女士要靠敲铁盆对抗网约房噪音;临平区检察院的案卷中,多起未成年人案件与未登记的网约房相关。
便捷与隐患的撕裂,成了这个行业的鲜明标签。
网约房的吸引力,本质是供需两端的收益双赢。杭州拱墅区一间月租2500元的住房,做网约房十多天就能回本。
房东要么自己运营赚差价,要么租给二房东稳拿10%溢价,空置风险还能转移。
对消费者而言,150-250元的主流价格带,比酒店便宜近半,自然成了18-24岁群体的首选。
但收益链条的背后,是层层监管漏洞。
最突出的是实名制“形同虚设”。西湖边某网约房工作人员直言:“朋友来住直接进,没人管。”
更荒唐的是,随意编写姓名身份证号,竟能在平台付款入住。这直接给违法犯罪开了方便之门,舟山曾靠系统预警抓过藏身网约房的在逃人员。
噪声扰民则成了居民的“日常折磨”。警察来了安静两小时,走后噪音依旧,逼得住户用播放恐怖声音反击。
更致命的是消防隐患。不少“青年旅舍”实为群租房,上下铺挤满人,消防通道常被杂物堵塞。

乱象的根源,是监管跟不上行业的脚步。首要难题是性质模糊,网约房既非出租房也非旅馆,处在监管灰色地带。
浙江2018年的试行管理办法已废止,目前公安只能靠治安管理处罚法“凑合用”。
部门权责更是不清,公安管不了消防,市场监管难查扰民,投诉流转一圈问题仍在。
平台的“甩手掌柜”心态更添堵,外地平台下架违规房源要反复协调,换个马甲又能上线。
但治理并非无计可施,舟山和重庆的实践给出了答案。
舟山搞出“网约房治安管理信息系统”,实现“一房一码”。业主申报后多部门核验,没有码就上不了平台。
智能门锁联动公安系统,住客刷电子身份证即完成登记,2024年涉网约房警情降了66.7%。
重庆渝中区更细化,出台专门试行办法,给房源码设“绿蓝黄红”四色积分。
积分低于6分强制下架,智能门锁普及率达74.83%,警情同比下降33.8%。
行业自治同样见效。舟山成立网约房管理分会,2100余家商户自查整改220余处问题。
重庆海客瀛洲小区的自治联盟,直接协调出一部电梯专供游客使用,化解了居民矛盾。
这些案例证明,治理不需要“一刀切”,关键在精准发力。
眼下,浙江省正在起草网约房监管规范,渝中的办法也成了参考样本。但要全国推广,还需迈过几道坎。
首先得明确法律属性,给网约房一个清晰的“身份”,让监管有法可依。
其次要打通部门数据,像舟山那样实现公安、消防、市监的信息互通。
最后得压实平台责任,把房源码核验作为上架硬性要求,违规就重罚。
网约房本身不是问题,无序生长才是。2906家网约房能带动舟山居民营收3.2亿元,说明合规经营能实现多方共赢。
当每间房都有“身份证”,每次入住都有“安全锁”,这个行业才能真正配得上“便捷”的口碑。
毕竟,没人愿意在吵杂与隐患中过夜,再便宜的价格,也抵不过一份安心。

(周愚,评论人、商评人、财经评论员、策划人、投资人,某宝前十品类操盘手、多家媒体及机构邀约评论人,发表商业评论千万字,已委托快版权,转载请注明出处)
升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