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国学经典,共学勉之
图片
在中国古代劝善修身的典籍中,《了凡四训》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经典。它由明代袁了凡所著,原为父亲留给儿子的家书,后被流传广泛。
其中《谦德之效》一篇,尤以简明真切的言辞,道出谦卑为本、修德积福之理。文中数语,既言事理,更关人心。以下五句,皆为其中要义,品之尤深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01. 举头三尺,决有神明;趋吉避凶,断然由我。
——《了凡四训·谦德之效》
释义:
抬头三尺之上,似有神明在察。人的一言一行,虽无旁人目睹,却难逃天地之觉。趋吉避凶,看似玄妙,实则掌握在己之念、己之行。
感悟:
是否真有神明,不必争辩。重要的是,人一旦心有所敬,就不敢妄为。一念起,天地动,心若无私,行自无愧。
古人所谓“神明”,并非只在庙宇之中,更在每个暗夜中自省的心头。
命运的分水岭,常在人不察觉之处。一步谨慎,一言谦让,或许就避了一劫。
那些看似偶然的“好运”背后,是否也埋藏了长年累月的积善?神明可敬,不如敬己。趋吉避凶的法门,不在香火之间,而在识念之间。
怕的,不是没有神明,而是心中从未种下敬畏之根。
02. 每见寒士将达,必有一段谦光可掬。
——《了凡四训·谦德之效》
释义:
常见那些出身贫寒之人,在命运即将转变、人生将显达之前,身上往往透出一股温润的谦逊之光,令人敬佩、可感可亲。
感悟:
有些光芒不是从声势中绽放,而是藏于沉静的低处。寒门子弟初露锋芒时,最怕的不是别人轻视,而是自己轻浮。
真正的转机,往往生于内敛;真正的富贵,往往从谦虚里开花。
为何谦能引运?因为谦者不争,故无敌;谦者知界,故不越。世间有才者多,能守得住才的人少。守才的第一道门,便是谦。
达之前不骄,贫之中不怒,一身谦光,往往是命运给出的暗号:你已配得上改变。但你知晓了吗?又守得住吗?
图片
03. 有志于功名者,必得功名;有志于富贵者,必得富贵。
——《了凡四训·谦德之效》
释义:
若一人心中志在功名,他将努力于此,并终有所得;若立志于富贵,亦有实现的可能。这说的是志向坚定者,自会形成命运的引力。
感悟:
志,不是随口而出的幻想,而是能穿越年深日久的那股内力。许多人看见“功名富贵”四字,只当它说的是欲望,实则它考的是定力与耐力。
功名是果,不是果腹;富贵是花,不是根基。志若只为炫耀,往往败于中途;志若发于心中深愿、长守恒定,才有可能抵达。
古人云:“志不立,如无舵之舟。”问题是,那“舵”是否足够沉稳,是否每一天都在校正方向?
倘若志意朝三暮四,又怎能责怪风浪无情?
04. 福有福始,祸有祸先。
——《了凡四训·谦德之效》
释义:
福气的降临并非无因,常有其起始之因;祸患的来临,也总有前兆。无论好事坏事,其前面皆有所动、所积、所引。
感悟:
世间无凭空之福,亦无突如其来的祸。只是不愿回看时,才会误以为偶然。今日之果,昨日之因;眼前之境,心中之影。
细微之处常藏祸根。一句嘲讽、一念轻慢、一次侥幸,像是石上滴水,久了终成裂痕。
而福呢?往往是在不声不响中悄然累积,一句温言、一念体恤、一场忍让,像在夜中种灯,终有一日照亮四方。
是否见过:有的人事事顺遂,却从不张扬;也有人才得一点甜头,便四处显摆,结果福未久远,祸随而至。
是运气不济,还是积不胜散?
图片
05. 善日加修,德日加厚。
——《了凡四训·谦德之效》
释义:
每日精进行善,每日涵养德行,久而久之,人的品格愈加坚厚,福运也随之增长。德如积土成山,非一朝一夕之功。
感悟:
积德如种树,日积月累才见枝繁叶茂。只是这功夫太慢,常被人忽略;太静,常被人轻视。而祸往往轰然,福却总是悄来。
有人一日行善,便盼天降鸿福;却忘了,那是一个“加”字在起作用——日日加修,才成其厚。德如金石,需锤炼百遍;善如水流,非滴不可穿。
为何有人心中踏实,有人总感漂浮?或许是内里之“厚”未成。厚德载物,是一句话,更是一种沉得住气的修行。
最怕的,不是没有机会,而是在机会到来前,心已轻浮,根已动摇。而每日行善,每日修德,才是稳住人生的方式。
结语|如若心中常有敬畏,言行自能谨慎;如若心中常怀谦德,命运自有回应。不是天道不公,而是人心不稳;不是世事难测,而是善行难恒。
五句言简意深,细品之下,皆是为人处世的伏笔,也是一盏盏点亮心灯的句读。
若真愿自渡,便从今日这一念、一行开始。
与君共勉。
#国学经典#国学#经典诗歌#名人名言·End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升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