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日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一纸660万元的罚单,将中诚信托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。罚单中列举的10项违规,直指其项目合规管理的系统性漏洞:风险项目隐匿、尽调形同虚设、资金流向失控等。
同一天,中诚信托官网首页仍在滚动播放“慈善信托+防贫保险”救助700余户困难家庭的图文故事,一条“草原上的防贫试验”短视频点击量突破十万。一边是监管红线的触碰,一边是社会责任的宣扬,再加上中诚信托业绩持续承压,中诚信托的“双面”叙事,恰是当下信托行业转型阵痛的一个缩影。
针对内控管理,经营业绩等相关问题,发现网向中诚信托发送调研求证函,截至发稿前,中诚信托未就上述问题给予合理解释。



660万罚单撕开合规裂缝:从“隐匿风险”到“带病融资”

监管罚单对中诚信托的指控并非孤例,却因其细节暴露的粗放管理模式值得玩味。所谓“风险项目未纳入要素表”,本质是信托公司对底层资产真实风险状态的系统性隐瞒。在信托业“通道业务”盛行的年代,这类操作或许能通过期限错配、滚动发行掩盖,但在资管新规穿透式监管下,任何对风险资产的“化妆”都会成为致命漏洞。

更具杀伤力的是“向不符合监管要求的项目提供融资”。尽管监管未披露具体投向,但结合此前媒体报道的恒大汽车案例,可窥见中诚信托在风控环节的妥协。2020年发行的新能源5号信托计划,资金用于受让恒大辽宁75%股权收益权,却在抵押物残值缩水60%后仍未能及时止损。这种“带病融资”的背后,或是对房企信用过度迷信,或是对股东背景的盲目依赖,最终演变为投资人用脚投票的信任危机。
值得注意的是,罚单中“尽职调查不审慎”的表述,与恒大项目推介材料中“恒大汽车全球研产销一体化布局”的宏大叙事形成鲜明对照。当尽调沦为对融资方PPT的背书,信托公司的专业价值便荡然无存。


慈善信托的“高光”与风险项目的“暗面”

在罚单曝光的同一天,中诚信托官网仍高调展示其乡村振兴成果:内蒙古草原的“防贫保”覆盖700户牧民,南疆戈壁的“慈善信托+保险”模式创新试点。这种“左手公益、右手罚单”的叙事策略,在信托业并不罕见——通过ESG(环境、社会、治理)议题的包装,对冲负面舆情对品牌的冲击。
然而,这种对冲的有效性正在衰减。2023年某第三方机构调研显示,68%的高净值客户将“合规记录”列为选择信托机构的首要考虑,远超“慈善项目参与度”。换言之,当信托公司连基本的受托责任都无法履行时,再多的公益标签都会被视为“赎罪券”。
更深层的问题在于,慈善信托与商业信托的边界模糊,可能衍生新的风险。例如,部分信托公司通过“慈善信托”通道变相开展融资业务,或将公益资产用于隐蔽的关联交易。中诚信托的“防贫保”模式虽获官方认可,但其资金是否独立于风险项目池?慈善项目的风控标准是否低于商业信托?这些问题在罚单语境下显得尤为敏感。


恒大汽车残值之谜:从“股权收益权”到“不良资产”的坠落轨迹

值得一提的是,踩雷恒大汽车的新能源5号信托抵押物贬值路径,堪称房企暴雷后信托资产处置的典型案例。2020年项目发行时,恒大辽宁75%股权收益权的估值逻辑建立在“恒大汽车2022年量产交付”的预期上。然而随着恒大集团债务危机爆发,该收益权对应的实体资产——沈阳工厂的土地、厂房、设备——迅速沦为“有毒资产”。
更具戏剧性的是抵押物的“多轮更换”:从最初的土地使用权到后续的设备、应收账款,甚至可能出现“母公司增信”的空头承诺。这种“拆东墙补西墙”的操作,暴露出信托公司在交易结构设计中的致命缺陷:过度依赖主体信用而忽视资产本身的价值锚定。
据业内人士透露,新能源5号在2021年出现兑付逾期后,中诚信托曾试图通过“引入战投”方式盘活资产,但因恒大方拒绝让渡控制权而搁浅。这一细节揭示了信托公司在房企项目中的尴尬地位:名义上有抵押权,实则对资产处置毫无话语权,最终沦为债务重组的“沉默大多数”。


业绩滑坡背后的转型困境

内控管理频踩监管红线同时,中诚信托业绩出现大幅滑坡。2025年上半年,中诚信托营收6.71亿元、净利润4.4亿元,同比分别下滑23.49%和27.98%。这一数据在已披露业绩的信托公司中处于中下游,其核心原因在于传统融资类信托的收缩。资管新规后,信托公司面临“去通道、去刚兑、去杠杆”的三重压力,而中诚信托的转型步伐显然滞后。
对比同业,某头部信托公司2024年主动管理规模占比已达78%,而中诚信托同期数据仅为54%,且大量存量业务仍集中在房地产、城投等高风险领域。此次罚单中暴露的合规问题,某种程度上是转型不力导致的“路径依赖”——当新业务青黄不接时,只能铤而走险维系旧模式。
更具挑战的是,中诚信托的股东背景(中国人保集团)虽能提供信用背书,但在市场化转型中反而可能成为掣肘。例如,其家族信托、标品信托等创新业务,因需与股东旗下保险、基金子公司协同,导致决策流程冗长,错失市场窗口期。这种“国企病”与信托业“灵活创新”的基因冲突,在罚单事件中显露无遗。


从“罚单回应”到“系统性重塑”

面对罚单,中诚信托的公开回应仅提及“积极整改”,未对具体违规细节作出解释。这种“程序化”的危机公关,在信息透明度要求极高的金融领域已显苍白。真正的救赎,需要一场触及灵魂的系统性变革:首先就是风控体系再造:建立“红黄蓝”三级风险资产分类,对房地产等敏感行业实行“双人尽调+外部评估”的交叉验证,引入区块链存证技术防止抵押物信息篡改。其次就是业务结构重置:主动压缩房地产业务,重点布局知识产权信托、数据信托等新基建领域。最后就是问责机制升级:对罚单涉及的项目团队启动终身追责,建立“合规一票否决”的考核制度,将风控人员奖金与风险项目处置回收率直接挂钩。
660万罚单对中诚信托而言,不只是一次财务损失,更是一记行业警钟。当“刚兑”幻觉被打破,信托公司必须回答一个根本问题:除了牌照红利,我们究竟创造了什么价值?那些用慈善光环掩盖风险漏洞的叙事,终将在投资人觉醒后失效。真正的转型,始于承认“影子银行”时代的终结,成于构建“受人之托、代人理财”的专业尊严。中诚信托现在要做的,是把对监管、对投资者、对社会的每一句承诺,都变成可以验证的行动。
(财经研究员:罗雪峰 周子章)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升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