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8年2月14日上午,春寒料峭的长春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。正在东北视察的毛泽东主席专程来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参观。这座创建于1937年的制片厂,在新中国成立后焕发新生,成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,曾创下多个第一的辉煌纪录。
当毛主席走进第六摄影棚时,剧组正在拍摄儿童题材影片《红孩子》。布景中蜿蜒的乡间小路上,小演员们正演绎着革命年代儿童团智斗敌人的故事。拍摄间隙,毛主席亲切地把孩子们叫到身边,和蔼地询问他们的家乡和学校。孩子们兴奋地围着敬爱的领袖,七嘴八舌地回答着问题。这时,一位纪录片摄影师悄悄举起摄像机,想要记录这温馨的一幕。眼尖的毛主席立即抬手示意,幽默地说:可别把我拍进戏里去啊!这句风趣的话语,引得现场响起阵阵欢快的笑声。
展开剩余73%时间回溯到解放战争时期,长春这座东北重镇就牵动着毛主席的心。1945年抗战胜利后,党中央就制定了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。1946年3月,毛主席亲自起草电报,明确提出要力争占领长春。1948年10月长春解放时,毛主席发来贺电称赞:名城光复,秩序井然。
1950年2月,毛主席访苏归国途中首次造访长春。当时的长春街头戒备森严,几乎看不到普通市民。发现这一情况的毛主席严肃批评道:搞戒严太脱离群众了!在参观长春市银行时,26岁的年轻行长高翔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。当高翔介绍这座日伪时期建筑的坚固结构时,毛主席意味深长地说:这是中国劳动人民的血汗成果。
八年后的1958年2月,毛主席再次来到长春。在机场,他惊喜地遇到了曾经的警卫员申虎成。主席第一站就前往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,在总装车间,他仔细观看工人们组装解放牌汽车的全过程,不时询问生产情况。看到自动化的底盘生产线时,毛主席拿起一个刚加工好的齿轮,轻轻摩挲着光滑的表面,对工人们连声鼓励。
当天下午的工作汇报会上,毛主席特别关心吉林的农业发展。他深入浅出地讲解土壤学知识,甚至考问在场干部:知道一斤土壤里有多少细菌吗?见无人应答,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:领导干部既要懂政治,也要学习专业知识。谈到粮食生产时,他反复强调要实事求是,苦战三五年,一定要把农业搞上去。
在长影的参观中,毛主席展现出对电影艺术的浓厚兴趣。在第一摄影棚,他观看了一场医生救治渔民的戏。当毛主席突然现身时,演员们惊喜得忘了台词——病人从病床上一跃而起,握着主席的手说:您一来,我的病就好了!毛主席幽默回应:原来我还有这本事!在录音室,一位几乎失明的秦腔乐手挤到毛主席身边,激动地喊:我看见毛主席了!我的眼睛没瞎!
临别时,闻讯而来的职工们将制片厂围得水泄不通。毛主席向热情的人群挥手致意,为这次长春之行画上了温暖的句号。这些生动细节,不仅展现了人民领袖的亲民作风,更记录下新中国建设时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升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